Search

〔當記者被訪問〕

訪問記者是一件很麻煩的事。記者的心理長年受訓練,會預測訪問者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〔當記者被訪問〕

訪問記者是一件很麻煩的事。記者的心理長年受訓練,會預測訪問者問題背後的設定,猜想對方想帶我走往的方向。

記者過於神經質,充滿防衛的性情,有時是真誠交流的阻礙。

做過一些最令我不舒服的訪問是,訪問者赤手空拳找你。由你讀那一間中學,大學主修甚麼科開始問。好容易變得不耐煩,基本資訊在網絡上已經出現過,答過很多次。我期望深入的交流。但往往事與願違。

商業二台的方俊傑和其團隊找上我,我樂於接波。

細細個就在壹週刊看方寫的電視節目評論,汁都撈埋。商業二台的感覺與節奏,與老派新聞人的正經八百有差異。其實我喜歡二台的感覺,Hip啲。

訪問前上網睇番「903號訪」的其他受訪嘉賓名單。只能說一句受寵若驚。「和你受訪,我很愉快」。而上一集嘉賓竟然是我的朋友莊梅岩,大家同線路,打開節目重溫,莊那種懶洋洋又熱情的傾偈感覺又出來了。好像我和她在沙化喝酒的感覺一樣。自己的防避心又放下了。

有時「資深」是包袱,如何讓自己又再變成一個新鮮人,跟別人交流,是要時刻refresh提醒自己的。

受訪那個早上,因為私人事通宵沒睡,精神狀態不佳。但方問的問題,頭幾條已經很對路。他和團隊把我的過去掌握得很仔細,很快就挖到深處。他不只是問你,為何你會做這件事,而是會問,這件事背後你的想法是甚麼。

他也在不同媒體打滾過,我們都是寫字人,也是訪問別人的人。難得他和團隊是會思考過,如何去挖深了解受訪者的思路,而不只是平面切入,呈現一些單薄的刻板印象。

於是,一個比較「寸嘴」的譚蕙芸出現了。對主流媒體,對網絡文化,對傳媒處境,又氣結又無奈地說了一些看法。或許令大家更洩氣。但心底裡希望傳媒人自愛,讓公眾對新聞自由的危險現況有所認知,也希望讀者們振作自重一些,也是我的由衷想法。

感謝商台和方俊傑團隊,在這個小小的空間,我又流露了一個頗真實的自己。

(鳴謝照片拍攝者:Billy Ho,攝於去年採訪時的現場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曾於北美洲留學主修電影和心理學,回港後於大學鑽研影星周潤發在港人心目中形象,之後成為記者遊走於報館和電視台,現於大學教新聞寫作,滿腦子是怪念頭,始終相信文字的魔力。
View all posts